编者按:日前,市政务服务办举办了“书香津渡·四个以文”读书分享活动,来自机关各处室、所属事业单位的10位选手齐聚一堂,畅谈阅读感悟,分享心得体会。为更好地推进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机关文化,充分展示“读经典、强党性、促改革、作示范”读书学习活动成果,现将10名同志的精读书目和学习体会陆续分享给大家。
一、政务服务协调处党支部 杨钢
分享书目:《置身事内》
分享视角:杨钢同志结合政务服务改革一线工作实践,分享了阅读《置身事内》的深刻感悟,剖析了书中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辩证阐释,强调好的治理是“政府在市场中”的协同共生。结合“新生儿出生一件事”试点改革和“证照联办”推进过程,阐述了如何将书中的治理智慧如“资源调配+制度供给”激活动能、在“规范与灵活”中寻找支点等转化为优化政务服务、提升群众企业体验的方法论。杨钢同志在分享中着重指出,当阅读成为习惯,能更敏锐捕捉服务的“隐性需求”,将“民生导向”转化为“服务感知”,让政务服务的温度流淌在每一个细节中。
分享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常说读书能保持思想活力、启发智慧、滋养浩然之气。对我而言,读书就是解开困惑的钥匙。在改革一线工作越久,我越想探寻经济发展、社会治理背后的深层逻辑,思考如何更好回应企业群众期待、汲取前进力量。
带着这些疑问我始终在寻找,直到遇见了兰小欢教授的《置身事内》,今天便与大家分享这本书。
初读时,我以为这是一本解析中国经济的理论著作,里面满是对中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深层剖析:从地方政府如何通过土地财政推动城市化,到分税制改革如何重塑中央与地方的权责边界;从开发区建设中的政企互动,到政策落地时基层面临的资源不足与创新需要。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着复杂的治理逻辑,既讲清了“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济”的理论根基,也说透了“政策如何从纸面落到地面”的实践路径,字里行间都是对“中国治理密码”的解读,让看似宏大的经济命题变得可触可感。
深读后,我才发现,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政务服务工作者的日常,我们每个人都是“事中人”,每一次接打电话、每一次窗口接待、每一次流程优化、每一次政策落地,都是“置身事内”的生动实践。通过读书,我深深地感受到,当阅读成为破解工作困惑的习惯,服务便会自然生长出穿透政策的温度。
书中最触动我的内容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辩证阐释。作者始终在说:好的治理从来不是“政府与市场”的二元对立,而是“政府在市场中”的协同共生。
这让我想起,“新生儿出生”一件事试点时,我们作为“事中人”,每天需要与办事群众沟通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不断反思和改进,持续优化办理流程、完善系统功能,从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最后,我们也变成了“受益人”,大家身边的新手爸妈也都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这个场景恰如书中所言: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对人的共情。
阅读的价值,正在于把书本里的治理智慧转化为服务群众的方法论。书中分析地方政府如何通过“资源调配+制度供给”激活发展动能,这与我们推进“证照联办”改革逻辑高度契合。就像分税制改革要平衡“集权与分权”,我们的流程再造也是在“规范与灵活”中寻找支点。这也是我们改革的初衷,既要守住企业设立的法治底线,又要为初创企业开辟“准入即准营”的绿色通道——这不是对规则的妥协,而是对“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深刻践行。
当阅读成为习惯,我们会更敏锐地捕捉到服务中的“隐性需求”。书中说“政策的细节里藏着治理的温度”,当我改变视角后会发现:群众犹豫着不肯递材料时,可能是担心隐私泄露;反复确认审批时限时,或许正面临资金周转的压力。于是我们把办事指南转化为综合窗口“你问我答”的对话;在政务服务中心增设人才、中介和金融服务专区。这些改变,本质上是把书中的“民生导向”变成触手可及的“服务感知”。
合上这本书,我常常想:所谓“置身事内”,对我们而言,就是把每一次阅读的思考,变成窗口前的耐心;把每一页理论的重量,化作群众脸上的轻松。
当阅读成为破解难题的习惯,当“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血脉,政务服务的温度,自会流淌在每一次问答、每一份材料、每一个流程里。
二、市便民专线服务中心质量保障部党支部 张倩
分享书目:《强信心·促发展》
分享视角:张倩同志以“书韵凝心强信念 奋楫力行谱新篇”为主题,分享了《强信心·促发展》一书带来的深刻启示。她结合12345热线服务保障工作,特别是服务保障上合峰会的实践,阐述了书中“信心赛过黄金”“以人民为中心”“信心源于专业,实干铸就未来”“躺平不可取,奋斗正当时”“团结协作是发展的加速器”等理念在热线工作中的生动体现,详细介绍了热线如何通过系统梳理知识体系、制定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创新开设专业坐席、开展多层次培训等方式,践行“民呼我为”,提升服务质量与效能,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精神擦亮“津呼速应”品牌,将“强信心”转化为服务企业和群众的实际行动。
分享内容:
“信心赛过黄金”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典语句,《强信心 促发展》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思想上的强心剂,行动上的导航仪,指引我们在12345热线这方为民服务的热土上,不断探索变革,追求卓越。尤其在服务保障上合峰会等重大考验面前,提升窗口服务质量,确保每一个诉求精准解答、高效流转是我们对“强信心”最生动的实践!
以书为鉴,筑信念之基;秉初心之烛,探为民之路
书中“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的论述,正是热线提升窗口服务的初心写照!我们紧扣民生所需,系统梳理“人生大事”“关键小事”“企业商事”等高频热点,构建起结构化、易检索的知识体系,每一次精准专业的解答都让市民真切地感受到“政策有依据、解答有底气”!
当海河两岸灯光璀璨、万家团圆时,热线大厅中“党员先锋岗”接力值守,默默践行着“永不掉线”的承诺。在这里,市民焦急的询问得到抚慰,企业紧急的需求获得指引,都是书中那句“信心源于专业,实干铸就未来”最鲜活的证明!
以书为梯,聚拼搏之力;持奋进之笔,绘政务服务热线答卷
书中“躺平不可取,奋斗正当时”的警句激励着我们不断创新求变,在“接诉即办”中践行“民呼我为”。 我们制定《天津政务服务热线运行管理与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打造体现天津地域特色、可推广可复制的行业标杆,形成受理、派单、办理、答复、督办、办结、回访、评价等全链条闭环工作流程,确保每一通来电,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书中强调“信心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为拓宽服务渠道,热线开通微博、微信、官方网站等新媒体受理渠道,创新成立企业服务专席、“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席、京津冀专席、乡村振兴专席及外语专席等多个专业坐席,实现“一号响应、全时在线”,让企业群众办事更省心,服务体验更顺心,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在政务服务考卷上奋力书写拼搏篇章!
以书为帆,凝团结之魂;促质量之花,在津沽大地绚丽绽放
书中多次提到“团结协作是发展的加速器”“实践是检验能力的试金石”,热线为提升服务质效,打造永不生锈的“质量秤”、丰富完备的“知识库”、破壁攻坚的“训练营”,我们组织开展“情景式培训”“热线大讲堂”“业务微课堂”等多层次培训,开设“企业服务 有需必应”专题培训,实现强培训补短板。
作为热线的一名青年党员,我深知:热线那头,是百姓的急难愁盼;这头,是政府的责任担当,唯有立足岗位与身边优秀党员形成合力,才能确保热线“接的更快、转的更准、办的更实”,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精神,持续擦亮“津呼速应”品牌!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最后请允许我用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既是见证者,更是创造者”。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让我们以书赋能,将信念融入血脉;与行为伴,用实干践行担当,在政务服务工作中下苦功、出真招、求真效,让天津12345热线成为“津门百姓的一缕阳光”,用实干共同谱写政务服务热线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