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背景(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天津市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通过完善保供机制、打造场景消费、发展线上消费等方式,积极扩大消费需求,1-3月全市社零额完成970亿元,把疫情对消费市场的冲击和影响降低到平稳区间。
二、主要做法
(一)完善市场供应机制,做好生活物资保障。疫情期间,市商务局发动大型批发市场、超市、菜市场等抢抓货源,全市蔬菜库存量由供应2天水平提高至3-4天,米面油存量由20天提高至30天,实施冬春蔬菜储备投放500余吨,全力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针对封控区、管控区防疫要求,建立线下临时售卖点与线上电商平台下单相结合的供应机制,量身定做电商平台“大仓直配、小团入户”运送模式,设立接驳组、转运组、配送组,解决配送“最后一米”问题,确保商品流通省际循环、市内循环、毛细循环渠道畅通、周转及时。天津市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的做法得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组肯定。
(二)加快地标商圈建设,不断丰富消费场景。积极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构建国际化地标商圈,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不断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截至目前,金街商圈累计改造提升商业载体面积13.9万平方米,新增国内外知名品牌201个、首店46个、旗舰店24个。对五大道商圈实行全面规划提升,启动民园广场规划布局,成功打造开心麻花剧场等沉浸式消费体验业态。实施意式风情区一期改造提升工程,完成23栋街区建筑外立面整修、灯光改造等工程,成为旅游消费网红打卡地。
(三)抢抓时机拓展渠道,持续推动消费升级。大力发展线上消费,推广扩大连锁超市、电商平台、餐饮企业线上配送、网订店取模式,激发线上消费需求。紧抓疫情社会面清零“空窗期”,利用春节、清明等长假推动商业综合体、百货商场利用共享空间和廊道采取线下展览等方式在避免人群聚集同时全力扩大消费。借助冬奥会举办契机,搭建22个冰雪主题消费场所,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倒计时50天——天津蓟州国家冰上项目训练基地速度滑冰馆揭牌仪式暨“冰雪惠民计划”全国示范活动,带动市民游客纷纷参与冰雪消费。
三、工作成效
(一)商业综合体消费氛围增强,稳定有效促进节日消费。春节期间,天河城布置“福鼓迎新展”,和平大悦城举办热门IP“胖虎”华北首展,七天销售额均突破2000万元。天津大悦城采用会员线上消费多重满减活动,销售恢复至去年同期的94%,监测的27家购物中心,销售额合计5.1亿元,恢复至同期75%。清明期间,海信广场举办独立设计师“花现美好”天津首展,销售恢复至同期70%。万象城设置“幸福之书”“蓝图”和杨柳青年画联展,销售恢复至同期9成以上。监测的41家购物中心假期销售1.76亿元,恢复至同期80%。
(二)线上消费需求不断提高,网上消费增长明显。1-3月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1.7%,拉动限额以上社零额增长2.9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社零额的比重达30%,较2021年末提高4个百分点。推动餐饮企业发展外卖送餐业务,新注册的餐饮类市场主体中,80%以上均开展外卖业务。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以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目标,依托商业街区和时尚商业综合体,在全市构建“国际级消费集聚区、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三级商业空间体系,形成商圈格局。
(一)加大地标商圈建设力度。一是面向国内外消费者,推动金街商圈建设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区。制定印发金街商圈升级发展实施方案,实施消费地标打造、商旅文融合等六大行动,推动“一场三城”四个重点项目建设。二是面向全市、京津冀地区以及全国消费者,建设五大道、意风区、老城厢—古文化街、摩天轮、市文化中心、佛罗伦萨小镇、杨柳青大运河文化公园、滨海亲海消费等8个市级商业中心。三是面向区域消费群体,按照“一区一中心”标准,瞄准购物、餐饮、休闲和娱乐等功能定位,推进建设一批商圈。新建或改造升级一批商业载体,盘活历史风貌建筑。加快推进业态调整,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重振老字号品牌,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免税经济,增加沉浸式体验等消费场景。
(二)积极推进重大商业项目落地。一是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加快推动大型项目开工建设。天津国金购物中心正式开工,并将联通伊势丹、乐宾百货,总建筑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4-5月份,还将有港铁·天阅mall、未来城航天主题公园配套商业等15个项目开工建设。二是持续增强消费活力。推进一批消费领域新项目、新业态、新场景落地,包括河东区6万平方米中海城市广场欧式风情街、蓟州区高端康养综合体等多个大型项目,预计新增商业面积176万平方米。三是大力发展首店经济。积极引领促消费升级,引进多家中国首店和天津首店在津亮相。
(三)加强线上促消费活动力度。积极响应和配合商务部第四届“双拼网购节暨非洲好物网购节”活动开展,促进疫情期间天津市线上消费扩容提质,助力扩内需、稳外贸,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和升级。一方面,聚焦消费升级,拓展“丝路电商”。助力跨境电商进口企业通过线上直播、上线非洲国家馆等方式,围绕非洲各国特色适销品、农产品扩大促销力度。另一方面,挖掘下沉市场,释放消费潜力。结合我市城乡消费实际,加强本地农特产品特别是“津农精品”采销力度,加强“三品一标”品牌推广。开展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出村进城促销活动。
(市商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