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背景(基本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出要求。自2015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涉及科技成果转化政策51项,其中国家法律法规3部、中央和国务院文件7项。这些政策涉及领域广、系统性强,特别是涉及产权、税务、国资、人事等内容突破性大、逻辑关系强。同时政策发布时间跨度大,政策要求调整速度快,各科研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掌握政策、落实政策存在困难。在此背景下,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科技政策扎实落地作为七项重要任务之一。天津市坚持问题导向,系统分析总结成果转化政策落实“细绳子”表现及成因,完善服务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在明确操作流程、打消执行顾虑、强化市场配置等方面精准解开“细绳子”,营造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得到大力激发,成效显著。
二、主要做法
(一)打造专业队伍,打牢解“细绳子”工作基础。2022年4月,抽选业务骨干成立市级政策服务组,梳理政策68部形成汇编,总结收益分配等13个政策要点,开展内部培训,充分掌握政策。政策服务组实行包片负责制,对64家高校院所的领导干部、科技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开展多层次宣讲,共宣讲40余场次,培训1800余人次,并通过宣讲现场、对外电话、网站客服等多渠道广泛收集问题,逐一予以解决,在解决问题中实现融会贯通。
(二)对症施策,解实操中的“细绳子”。对创新性强的政策,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案例制”推进,总结经典案例,形成示范效应。对操作难度大的共性问题,编制工作指引。截至2022年7月,编制完成《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操作指引》10项指引,目前已发布6项,下载量近8000次,多部指引为全国首创。对政策落实的“硬骨头”问题,多部门协同推进、重点攻坚。联合市税务局、市教委提出三种股权产权分割路径,实现三个税种协调,解决高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难题。
(三)部门协同,解执行上的“细绳子”。加强与执纪监督部门联系,2022年5月,由市级机关纪检监察工委面向全市80多家直属机关纪委,发布《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六种情形不违规》,打消高校院所领导干部决策顾虑。与科研单位上级主管部门联合开展常态化服务,消除政策落实障碍。
(四)搭建体系,解市场中的“细绳子”。针对技术供需对接不通畅、专业机构和人才不足等市场中的“细绳子”问题,建成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以该中心为核心,发展区域类、高校院所类、行业类、服务类等四类技术机构,打造“1+4”的市场化技术转移体系。开展“科技成果俏津门”品牌活动,包括供需对接、人才培训、工作交流、创新赛事4大类12项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120多场。在天津电视台开辟专栏,每周推介优秀科技成果。推行“企业出题、能者破题”研发众包机制,推动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以市场化方式解决成果转化难题。获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开展技术经理人、科技成果评价师等多层次培训1000余人次。
三、工作成效
(一)形成较为完备的政策服务体系,政策落地日趋通畅。建立市级部门、科研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科研单位等多层次政策服务团队,为42家单位解决130个“细绳子”问题,推动各创新主体落实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等政策。目前,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已全部下放至法人单位,科研人员活力得到激发,利安隆、久日新材等高校教授创业企业上市,中科院天津工生所出现“亿元教授”,南开大学一项成果作价入股1.05亿元,奖励科研人员8000多万元股份,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意愿日趋强烈。
(二)建成市场化技术转移体系,技术交易日趋活跃。以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为核心,集聚技术转移机构101家,形成“1+4”市场化技术转移体系。打造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培育技术经理人、科技成果评价师等技术转移人才2372名。设立技术经纪专业职称,110人获得职称。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协同推进。与教育、人社、财政、税务等部门以及各区政府,齐抓共管、同向发力,及时协调解决政策落实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二是加强指导服务。建立多层次政策服务组,开展常态化政策宣讲和服务,指导各科研单位细化落实举措,明确操作流程,推动政策落实落细。三是加强跟踪问效。及时总结典型案例,推广成功经验和模式,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市科技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