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海关积极推进智慧海关建设和“智关强国”行动,对天津口岸国际航行船舶推广实施“智慧电讯检疫”模式。该模式下,对于航海健康申报等涉及卫生检疫申报无异常的入境船舶,海关通过5G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使用远程设备开展“不登轮”检疫,突破了传统检疫“面对面”监管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妥善应对船舶集中到港,船舶赶潮作业等监管难题,实现了船舶通关“零等待”。经过试运行,该模式于2025年1月正式落地,已服务入境船舶40艘次,单船通关时间缩短约50%,最大限度减少了港口和船企的非生产性时间损耗。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拓展“智慧电讯检疫”模式应用场景。利用远程测温流调设备,海关关员可以对进境船舶上的人员进行远程体温检测,确保发热船员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帮助。智能式头戴设备可收集健康申报、健康证书等船员健康信息,方便海关关员做出风险研判。手持式智能设备可以进入到船舱缝隙、管道口等狭小空间内,便于海关关员使用远程监控终端实时查看船舶卫生状况,防范病媒生物随运输工具跨境传播。
二是定向培训指导,提升“智慧电讯检疫”设备应用水平。“集中宣介+单独授课”方式相结合,组织多轮次实操培训,指导企业工作人员熟练掌握远程测温流调设备、智能式头戴设备、手持式智能设备等设备现场操作方法。“一船一方案”帮助企业进行实地测试联调,综合考虑船型特点、内部构造等因素,选择信号稳定区域放置信号接收器,确保海关办公执法终端与现场监控终端“无障碍”连接,切实满足卫生检疫工作需求,为参与应用的单位提供业务、技术支持。
三是精准分级研判,释放“智慧电讯检疫”监管应用效能。依据“智慧电讯检疫”适用判定标准,聚焦全球传染病疫情形势,对天津口岸入境船舶运输特点、海运航线途经港口特点等关键因素进行评估,提前开展传染病输入风险研判,科学有序地开展新模式应用。与口岸联检单位、地方疾控部门共享疫情信息,实现病例排查、密接追踪、应急处置等工作无缝对接,协同构筑口岸传染病联防联控防护网,更好地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风险挑战,切实筑牢从“国门”到“家门”的全链条卫生安全防线,共同构建更加高效、科学的公共卫生体系。(天津海关供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