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加强安全监管与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的矛盾困局,满足企业对专业指导的迫切需求,宝坻区应急管理局从监管方式、服务频次及模式、安全理念等多个维度入手,于2025年3月推出营商助企“十举措”,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护航企业发展,打造应急管理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新典范。
一、“智管柔执”,重塑监管新生态
一是智能无感,监管“隐形”却高效。大力推进“智能监管,不叫不到”模式。借助先进的智能化技术,搭建线上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的全天候、全方位监测。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智能算法,精准识别潜在风险,将监管从传统的“人盯人”转变为智能化的“机器盯”,极大地扩大了“无感监管”的覆盖范围。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几乎感受不到监管的“打扰”,但监管的“眼睛”却时刻在线,保障着生产安全。这种创新监管模式,既提升了监管效率,又为企业营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二是柔性引导,处罚与帮扶并重。摒弃传统单纯以罚代管的方式,全面落实“柔性执法,引导为先”。在执法过程中,当发现企业存在安全隐患时,优先采取教育指导的方式,帮助企业分析问题根源,制定整改方案。同时,建立信用修复绿色通道,对于积极整改的企业,协助其快速修复信用,避免因一时失误而长期受限。天津视华隆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在生产中因操作不规范出现安全隐患,执法人员并未直接处罚,而是现场指导整改,企业得以正常发展,对这种执法方式赞不绝口。三是快速响应,企业诉求“秒处理”。依托“企业吹哨,随叫随到”机制,搭建了多渠道诉求反馈平台,涵盖线上APP、线下服务热线等。企业遇到任何安全生产相关问题或诉求,只需“吹哨”,区应急管理局便能迅速响应。相关部门会立即组织专业人员与企业对接,短时间内给出解决方案。这一机制确保了企业需求得到快速、有效的回应,增强了企业发展的信心。
二、“精准服务”,筑牢企业安全根基
一是标杆引领,咨询评审零成本。开展“选树标杆,服务周到”行动,积极协助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为降低企业负担,提供咨询评审“零费用”支持。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企业,从制度建设、设备维护到人员培训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指导。通过树立行业标杆企业,引导其他企业对标提升,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天津津河乳业有限公司在区应急管理局的帮助下,顺利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二是服务前置,新项目“一对一”护航。针对新上项目,区应急管理局秉持“服务前置,重点保障”原则,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从项目规划阶段开始介入,帮助企业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方案。在项目建设和试运行过程中,持续跟踪指导,确保新项目从“出生”就符合安全生产要求。中燃森创(天津)智慧能源设备有限公司在应急管理局的全程护航下,顺利投产,且投产后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三是快速救援,简化流程保安全。完善应急救援“快速响应”机制,推动企业专职救援队与社会救援力量优势互补。建立应急救援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快速传递与协同作战。同时,简化应急预案备案流程,企业提交备案材料后,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审核备案。这一系列举措为企业安全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让企业在面对突发安全事故时能够迅速应对,减少损失。
三、“减负增效”,营造优质营商环境
一是统筹执法,杜绝重复检查。坚持“全面统筹,工作高效”,区应急管理局对入企检查事项进行全面整合。通过制定“一企一清单”执法模式,将各类检查内容统一梳理,一次性完成检查,避免了对企业的重复打扰。各执法部门协同作战,信息共享,不仅提高了执法效率,还减轻了企业迎接检查的负担,让企业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中。二是指尖减负,轻装前行。开展“指尖减负,轻装上阵”专项行动,对各类与企业相关的微信群进行全面清理。去除冗余、无效的群聊,整合重要信息发布渠道,减少企业在“指尖上的忙碌”。通过建立规范的信息发布机制,确保企业能够及时获取准确、有用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精简会议,一线帮扶见实效。落实“精简会议,直联基层”要求,大幅压缩会议数量,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一线帮扶指导上。区应急管理局领导和专家经常深入企业生产现场,“手把手”帮助企业辨识隐患、查找“病灶”。通过现场办公、实地指导,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预防事故发生,切实为企业营造了优质的营商环境。(宝坻区供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