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式现代化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发布时间:2024-07-24 17:40

从中国式现代化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青海、宁夏考察时强调: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共同奋斗,一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出了清晰的方向,就是将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华民族的共同战略目标。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应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心命题,探索如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更为广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力量。

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锚定战略方向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是十四亿多人口的整体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特征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历史责任,是五十六个民族所凝聚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奋斗目标。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发展基础、开放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与东南沿海存在一定差距。如何跨越胡焕庸线,解决我国民族地区发展难题,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成为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们要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要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促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便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硬指标,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了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现代化,我们就应紧抓发展这个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以发展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动力源,引导各民族地区立足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国家仍要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富民兴边固边。尤其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资源办大事的独特优越性,优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协作新格局,让一个个山海情深的闽宁协作模式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创造出更多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光辉典范。

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一突出特点,决定了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于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工作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因此,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凝聚各民族力量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手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贯通历史与现实,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它是伴随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而积蓄沉淀的结果,从现实的角度而言,它又伴随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而不断丰富,接续向前。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中华民族传承下来了共有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精神价值、生活方式、语言文字、历史遗存、标识符号等,构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世界,是我国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纽带,它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在过去创造辉煌的精神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未来创造新辉煌的精神动力。

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我们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层面的具体体现,更是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建设而凝聚力量,带有功能与目标的双重性。为此,我们在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既要关注精神家园的文化属性,又要关注其凝聚人心的功能。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保护、传承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符号、精神价值,提炼、研究、阐释其中蕴含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呈现其在文化层面的本原意义;另一方面就是挖掘这些共有的精神家园在唤起集体记忆、文化记忆,凝聚人心,激发共同体意识,共创中华民族全新未来的现实功能。为此,我们就应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不断丰富精神家园的构成,创新精神家园的叙事体系,不断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将其建设成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路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团结为前提和基础的,而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便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史来看,今天的中华民族就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这种包容超越地域乡土、血缘关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而面向未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融中实现,各民族的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便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路径选择。

由于历史与地理环境因素,我国民族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存在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东西流动,不少民族地区的人口来到东南沿海,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民族,这种民族地区人口的分布、迁移状态,决定了各民族的流动融居,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常态,各民族联系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并将伴随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深入而不断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准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为了给各民族群众创造更好的交往交流交融氛围,从政策层面就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相关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入手,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逐步实现各民族的全方位嵌入。因此,在此次青海、宁夏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来到多民族聚居的社区,就是要近距离观察、感受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建设状况,所提出的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这一重要论断便是对多民族全方位嵌入社区环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现实效果的充分肯定。所以,从各民族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各民族共同奋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创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

【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22VMZ007)的阶段性成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