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198号建议的落实答复
来源:天津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8-31 17:25

                                                                            类别:A           

                                                                          签发领导:李荣强      

                                                                           公开属性:是          

胡迪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促进天津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经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委、市人社局、市金融局、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研究答复如下:

    一、不断增强金融服务质效

(一)发挥融资担保服务中小微企业作用。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提升对小微民营企业的触达度,推动形成由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天津市融资担保发展基金、天津地方担保机构、合作银行及区域专项资金等5方分险融资担保风险分担机制。创新开发“政银担企评”知识产权担保模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最低降至年化2%以下。截至2023年6月,全市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353.51亿元,同比增长20%,在保户数278.24万个,同比增长63.3%,其中: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89.76亿元,同比增长10.45%,在保户数7021个。

(二)加大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津心融”平台融资对接服务功能,2023年上半年,平台发布金融产品347项,举办各类活动49场,服务民营企业3900余家,促成民营企业融资金额54.7亿元。持续释放“智慧小二”金融服务平台效能,截至2023年6月,全市累计入网商户38.53万个,其中:累计为18.95万个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民营市场主体发放贷款超过100亿元。创新“信易+”信用服务应用场景,已有18家银行将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和公共信用报告作为融资授信的重要参考。截至2023年6月,天津市“信易贷”平台累计为24.6万个守信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1446亿元。

(三)强化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水平。强化对天开高教科创园金融赋能,设立科创特色金融机构,为入园企业发展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推动“政金企”对接工作机制常态化运作,向金融机构推送重点支持企业和项目名单,组织金融机构积极对接。推动科技创新量化积分机制应用,作为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授信的重要参考,推广“科创积分贷”产品,扩大资金投放规模。开展“专精特新”企业首贷户支持行动,创新“专精特新贷”等专属信贷产品。鼓励银行机构通过银担合作的业务模式为轻资产类科技型民营中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深入挖掘培育拟上市、拟挂牌后备科创型民营企业,助推优质民营企业上市、挂牌,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发行科技创新债、绿色债券等创新品种债券和公募REITs融资,推广“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科创票据”融资模式,支持地方融资担保公司为科创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提供增信。

二、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

(一)完善人才政策发展体系。研究制定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方案,明确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延揽储备青年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等重点任务,为建设人才强市筑牢顶层设计。加快《天津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立法进程,积极做好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组织人才代表座谈交流等工作。

(二)多措并举引才聚才。搭建招才引智平台,赴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举办7场“海河英才”高校人才项目对接活动,同步在北方人才网搭建线上对接平台,发布应届毕业生岗位需求2万余个,现场收取简历1.3万余份;为光电集团、华来科技等56家单位举办直播带岗活动,进行线上实时互动交流、投递简历。持续推动博士后创新创业,启动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报名工作,积极发掘、动员符合条件的人员和团队报名参赛,向大赛组委会推荐揭榜领题赛项目40个,推荐评审专家272人、合作机构8个。

(三)人才“绿卡”升级“海河英才”卡。印发《天津市“海河英才”卡管理办法》,将引进人才“绿卡”升级为“海河英才”卡,全面拓展配套服务功能,在支持对象、优惠政策、办理程序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完善。截至目前,已为天津大学等引进的102名高层次人才发放“海河英才”卡,在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住房安居、医疗健康等方面提供专属服务。

三、营造更加宽松的制度环境

(一)强化信用修复工作。坚持行政处罚信用修复“一口受理、协同修复”工作机制,以市诚信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印发《关于完善行政处罚信息(市场监管领域)协同修复机制的工作指引(试行)》,全面深化信用合规建设,完善数据共享机制,深入推进智慧监管和信用监管。打造列异和列严修复“一口受理、全程网办”,充分发挥各类信用数据作用,整合信用修复申请入口,简化经营主体申请修复的材料和程序,2023年以来,已修复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1284户。

(二)实现分级分类“信用+智慧”监管工作。深入实施《天津市行业信用监管责任体系构建工作方案》,推动在全市50个重点行业领域,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依托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搭建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系统。截至2023年6月,在全市节能、生态环保、房地产、消防救援、保安服务等46个重点行业领域开展了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按月对全市73万余家企业开展综合信用评价,评价结果应用于“互联网+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系统,为信用监管提供更精准的依据,实现“信用好、少打扰,信用差、强监管”。

(三)以信用手段助推政务服务便捷化。2023年5月,以市诚信建设领导小组名义印发《天津市关于推行市场主体以公共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的实施方案》,聚焦使用频次高、获取难度大的证明事项,率先在市场监管、税务、生态环境、人力社保等25个领域实施公共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证明代替实施后,可为全市70万余个市场主体提供全天候信用报告下载服务,让证明开具由“多项事”变“一件事”,“多头办”改“一次办”。

下一步,我们将以事关市场主体利益问题作为营商环境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组织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更好支持和服务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附件: